旋回地层学短期课程专家


吴怀春简介



吴怀春,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海洋学院教授、院长,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和“111项目”首席科学家。长期从事地层学和海洋地质学研究工作。中国地质学会沉积地质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地时–中国”秘书长,曾获黄汲清青年地质科学技术奖、侯德封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青年科学家奖等。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课题、面上项目、重大研究计划项目等。共发表学术论文110篇,SCI收录论文77篇,所发表论文被SCI论文引用2000余次。取得的创新性成果主要包括:建立了奥陶纪、石炭纪和二叠纪天文年代格架, 实现了古生代旋回地层学及天文年代学的突破;证明了地球轨道力深刻地影响着温室条件下陆地环境的气候变化和沉积过程,建立了“松科1井”持续时间长达28Ma的天文年代标尺,完善了松辽盆地上白垩统高精度年代格架及其与海相地层的对比方案;建立了南海北部中新世以来完整的地磁极性年代格架,为南海沉积、环境与生命演化提供了重要的年龄约束。



李明松简介



李明松 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研究员。主要从事天文年代学和古全球变化研究,涉及旋回地层学、古海平面变化、时间序列分析、软件开发等。主要学术贡献有:开发时间序列分析软件Acycle;天文校准了三叠纪多个阶的年龄;提出了沉积噪音与古海、湖平面的关系模型;提出二叠纪末大灭绝后的百万年尺度的环境变化受地球斜率长周期影响。以第一或通讯作者身份发表Nature Communications、Geology、EPSL、ESR、GPL等期刊论文12篇。长期担任Science等杂志审稿人、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德国科学基金会等评审人以及AGU、EGU、GSA等学术会议的召集人。



马超简介



马超,成都理工大学教授,国家级青年人才。主要从事旋回地层学、地质统计、地质大数据、知识图谱研究和地质数据分析软件开发。主要学术贡献有:首次发现混沌太阳系的确凿地质证据;天文校准白垩纪多个阶的年龄;开发时空加权回归算法;建立区域地质年代知识图谱。以第一或通讯作者身份发表Natutre、EPSL、GSAB、GMD、MEE、Computers & Geosciences等期刊论文9篇。长期担任Geology等杂志审稿人以及AGU、GSA等学术会议召集人。
快捷通道